面点基础操作工艺
面点基础操作的意义
基础操作的重要性
面点的种类繁多,但大多数品种的基础操作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。如大多数面点制作,开始时必要和面、揉面,然后根据制品规格,搓条、下剂,大部分制品需制皮、上馅等。只有掌握了面点的基础操作,才能进一步学会各种面点的制作技术。
正确的操作方法
成品制作是以基础操作为前提的,每一步骤都会影响到下一步骤的顺利进行。如和面软硬是否合适,擀皮厚薄是否符合要求,都会影响到下一道工序的操作和成品质量。所以,只有扎实的基础操作技术,就能达到“一抓准”“一刀准”“一投准”的要求,从而做到质量好、速度快、效率高。
面点基础操作的运用
和面
和面又称调面,是指将粉料与其他辅料(如水、油、蛋、添加剂等)掺和并调制成面坯的过程。和面是整个点心制作中最初的一道工序,是制作点心的重要环节,调制面坯质量的好坏,直接影响着点心制作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及成品质量。
面点基础操作的作用
1.调制适合的面团
通过和面、揉面这两项基础操作,调制出适合各类点心需要的面坯。
2.为成型做准备
通过搓条、下剂、制皮、上馅,为点心的成形创造良好的条件。
和面的手法
和面的手法大体上,即抄拌法、调和法、搅和法,其中以抄拌法使用最为广泛。
1、抄拌法:将面粉放入盆中,中间扒一凹槽(开窝),然后掺入大部分的水,用手伸入面粉中,由外往里、由下向上反复抄拌均匀,抄拌至面粉呈雪花状。
2、调和法:将面粉放在案板上,围成中薄边厚的窝形,将水或其他辅料倒进窝内,右手五指叉开,由外向内调和,成雪花状。
3、搅和法:将面粉放入盆内,左手浇水,右手拿着擀面杖或筷子搅合,边浇边搅,搅成均匀的无粉粒面坯,要求动作要快,一次性加足水。
和面的要求
1、掺水量要适当。掺水量应个根据不同的品种,不同季节和不同面坯而定,掺水时,应根据粉料的吸水情况分几次掺入,而不是一次性加大量的水。
2、动作迅速,干净利落。无论何种和面手法都要求投料、吃水均匀,不夹带粉粒,所活面团的软硬度要符合面坯的性质要求。学面点制作和好的面团,要求做到“三光”,即面光、手光、面案光。
揉面
揉面,是将调和后的面团进行揉和,使各种粉料和均匀,充分吸收水分形成面坯的过程。通过揉面,可使面坯进一步增劲、柔润、光滑。揉面是调制面坯的关键。
和面的要领
在调制面坯时,需要一定强度的臂力和腕力。为了便于用力,正确的姿势是:两脚稍分开,站成丁字步,人要站端正,不可左右倾斜,上身稍向前倾。操作时,先将粉料倒入盆内或案板上,中间扒一凹槽,然后分次将水或其他辅料掺入,拌成雪花状,最后撒上少量水揉制成面坯。
摔:它分两种手法;一是双手拿面坯的两头,举起来,手不离面,摔在案板上,摔匀为止。二是稀软面坯的摔法。用一只手拿起,脱手摔在盆内,摔下、拿起、再摔,直至面坯摔至均匀。
擦:主要用于酥油面主坯和部分米粉面主坯的调制。具体方法是在案板上把油和面和好后,用手掌跟把面坯一层层向前推擦,使油和面相互粘连,擦透擦匀,形成均匀的面坯。
揉面的要领
1、揉面是要用“巧劲”,既要用力,又要柔“活”,必须手腕着力,而且力度要适当。
2、揉面时要按照一定的次序,顺着一个方向揉,不能随意改变,否则不易使面坯达到光洁的效果。
3、揉发酵面时,不能用“死劲”,反复不停的揉,避免把面揉“死”,而达不到膨松的效果。
4、揉匀面坯后,要将面坯盖上湿布或保鲜膜静置一段时间,一般为10分钟左右。
搓条
搓条就是将揉好的面坯搓成条状的一种手法,是下剂的准备步骤。
搓条的手法:操作时,将醒好的面团,通过拉、搓等方法使之成条状,然后双手的掌跟压在条上,来回推搓,边推边搓,必要时可拉伸,使条向两侧延伸,成为粗细均匀的圆形的长条,为下剂做准备。
搓条的要求:搓条要求条圆,光洁,粗细一致。
搓条的要领:
1.两手用力均匀,两边使力平衡。
2.要用掌跟推搓,不能容掌心。因为掌心发空,压不平,压不实,不但搓不光洁,而且不易搓匀。
下剂
下剂又称掐剂,就是将搓条后的面坯分割成大小一致的剂子。下剂直接关系到点心成形后的规格大小,是成本核算的标准。
下剂的手法
根据各种面坯性质,常用的下剂方法有摘剂、挖剂、拉剂、切剂、剁剂等。
摘剂:摘剂又称揪剂。这种技法主要用于水饺、蒸饺等较细的剂条。方法是:左手握住搓好的剂条(不能握得太紧,防止压扁剂条),让剂条从左手虎口处露出坯子大小的截面,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,顺势用力揪下一个。
摘剂的要领:左手不能用力过大,揪下一个剂子后,左手将剂子旋转90°,然后再揪。
挖剂:挖剂又称铲剂,多用于较粗的剂条。这种方法适用于剂量较大的品种。如大包、馒头、烧饼等。方法是:搓条后,剂条放在案板上,左手按住,右手四指弯曲成铲形,从剂条下面伸入,四指向上一挖,就挖出一个剂子。
挖剂的要领:右手在挖剂时用力过猛,要使截面整齐、利落。
拉剂:多用于较稀的面坯,因面坯较软,不宜将剂条拿在手中下剂。方法是:左手按住剂条,右手五指抓住剂子,用力拉下一个,如此反复再拉。
拉剂的要领:动作要快、猛、避免粘连。
切剂:切剂就是将剂条用利刀切成均匀的剂子。方法是:将剂条放在案板上,右手拿刀,从剂条的左边一头开始,切时左手配合,切成大小一致的面剂。
切剂的要领:下刀准确,刀要锋利,切剂后剂子截面成圆形。
剁剂:剁剂就是将搓好的剂条放在案板上,根据品种要求的大小,用力均匀的将剂子剁下。
下剂的要求:
无论采用哪种下剂手法,都要求剂子大小均匀,质量一致,剂口利落,不带毛茬。
制皮
制皮就是将剂子制成薄皮的过程。面点制作中有很多的品种需要制皮,制皮技术性较强,操作方法较为复杂。制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包捏和点心的成形。由于各类品种的要求不同,制皮的方法也有所不同。常用的方法有按皮、拍皮、擀皮、捏皮、摊皮和压皮等。
按皮:按皮较为简单,方法是:将下好的剂子,截面向上,用手掌跟将其按扁,在按成边薄中间厚的圆形皮。
按皮的要领:按皮时必须要用掌跟按,否则按得不平不圆。
拍皮:就是将摘好的面剂截面向上,用右手先揿压一下,然后用手掌沿着剂子周围着力拍,边拍边顺时针方向转到剂子,将剂子拍成中间厚,四周薄的圆形坯子。
拍皮的要领:拍皮时用手掌着力,边拍坯子手掌边转到,否则坯子不圆整。
擀皮:擀皮是应用最广的制皮方法,操作技术性强,必须借助于各种工具,要求较高。根据使用工具的不同及点心要求,擀皮的方法有许多种。常用的制皮工具有单手杖、双手杖、橄榄杖等。他们分别用于水饺皮、蒸饺皮、烧卖皮等制作。
捏皮:它适用于米粉面主坯,可制作麻球等品种。捏皮的方法是:将剂子用手揉匀搓圆,再用双手手指捏成碗状,包馅收口,称“捏窝”。
捏皮的要领:要用手将面坯反复捏匀,使其不致裂开而无法包馅。
摊皮:摊皮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制皮方法,主要用于制较稀的面团。方法是:将平底锅至于中小火上,锅内抹少许油,右手持柔软下流的面团不停的抖动,顺势向锅内一摊,锅上就被粘上一张原皮,等锅上的皮受热成熟,面坯边缘略有翘起,即可取下。
摊皮的要领:要掌握好火候的大小,动作要连贯,所用锅一定要洁净,并适量抹油。
摊皮的要求:皮子形圆,厚薄均匀,无砂眼,大小一致。
压皮:压皮也是一种特殊的制皮的方法,主要用于澄面点心的制皮。方法是:将剂子按在案板上,用手略揿,案板上末少许油,右手持刀,将刀平压在剂子上,左手按住刀面,向前旋压,将剂子压成圆皮。
压皮的要领:右手持刀压皮时用力均匀,否则皮子不圆。
制皮的要求:
圆整、平展,四边较薄,中间稍厚,大小一致。
上馅
上馅也叫包馅、打馅、塌馅等,是指在坯皮中间放上调好的馅心的过程。上馅的好坏,会直接影响成品的包捏和成形质量。如上馅不好,就会出现馅的外流、馅的过偏、馅的穿底的缺点。所以,上馅也是重要的基本操作之一。根据品种不同,常用的上馅方法有包馅法、拢馅法、夹馅法、卷馅法、滚馅法等。
包馅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,用于包子、饺子等品种。但这些品种的成形方法并不相同,根据品种的特点,又可分为无缝、捏边、提褶、卷边等,因此,上馅的多少、部位、手法随所用方法不同而变化。
(1)无缝类 无缝类品种一般要将馅上在中间,包成圆形或椭圆形即可。关键是不要把馅上偏,馅心要居中。
(2)捏边类 捏边类品种馅心较大,上馅要稍偏一点,这样将皮折叠上去,才能使皮子边缘合拢捏紧,馅心就刚好处于正中间了。
(3)提褶类 提褶类品种因提褶面呈圆形,所以馅心要放在皮子正中心。
(4)卷边类 卷边类品种是将包馅后的皮子依边缘卷捏成形的一种方法,一般用两张皮,中间上馅,上下覆盖,依边缘卷捏。
拢馅法:是将馅放在皮子中间,然后将皮轻轻拢起,不封口,露出一部分馅心。如烧卖。
夹馅法:主要用于糕类制品,即一层粉料加上一层馅心。要求上馅量适当,上均匀并抹平,所以,可以加上多层馅心。
卷馅法:是先将面剂擀成片状,然后将馅心抹在面坯上(一般是细碎丁馅或软馅),再卷成筒形,做成制品、切块,露出馅心。
滚馅法:这一类方法较为特殊,是将馅料搓成形,蘸上水,放入干粉中,用簸箕摇晃,使干粉均匀的粘在馅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