刀法的种类
一、刀法的概念和类别
1.刀法的概念
刀法是指将烹饪原料加工成一定形状所采用的运刀技法,简单地说,刀法就是使用刀的方法。
2、刀法的类别
(1)从刀面与砧板或原料接触面所成的角度划分,可为五类:即直刀法、平刀法、斜刀法和剞刀法、混合刀法。
(2)从实践角度出发,刀法可分为切、剁、斩、劈、排、抖、拍、剞、削、旋、刮、挖、砸、撬、锤等十几种。
刀法的具体应用
1.切法
广义上指所有刀工的操作方法;狭义上是指刀与所加工的原料始终保持着垂直状态,着力点始终是自上而下地用力,切的原料一般是无骨的原料。这里所讲的是狭义的切法
(1)直切法(跳切)
(2)推切
(3)拉切(拉刀法、拖刀法)
(4)推拉切
(5)锯切
(6)铡切
(7)滚切
2、片法
片法在江南方言称批。片法就是把原料片成片状,片时应将刀横着(平行)或斜着向原料片进,而不是由上而下地切进,由于原料有脆、硬、韧、松、软的不同,片法又分以下几种:
(1)推刀片
(2)拉刀片
(3)推拉片
(4)平刀片(平直片法)
(5)抹刀片(正刀片)
(6)坡刀片法
3、剁法和斩法
剁法和斩法都是上下垂直运刀并需要多次重复的行刀方法,两者都不用左手按持原料,只是不时地用手配合刀具将原料向中间翻动归拢,这样既防止原料加工不均,又防止原料在剁中向四周扩散,如剁白菜馅。
剁法与斩法的操作要求:持刀要稳,用力均匀,下刀部位要排开,应及时翻动原料。
剁法和斩法的区别:剁法用力重,多为剁馅加工;斩法用力轻,多为剁后或碰后的再加工。先用力剁或砸而后轻轻地斩。斩多用于泥茸加工,,砸后斩、剁后斩或砸剁后斩泥茸均可。剁法多用于无骨原料,斩法也多用无骨原料。
4、劈法(砍法)
劈法是只有上下垂直运动的刀法,砍法是斜法角度运动的刀法。因两者用力大,加工的原料基本一样性质,故合二而一。一般用于带骨或质地坚硬的原料,如将原料劈成两片或数块。劈时手指要紧握刀箍以上。
(1)直刀劈
(2)跟刀劈
(3)开片劈
5、排法
(1)刀跟排(刀尖排)
(2)刀背排
6、抖刀法
抖刀法也称抖刀片法,是刀面与砧板看似总体呈平行状态,但运刀过程中加入上下抖动刀刃的动作
7、拍刀法
拍刀法是将刀放平,用刀的平面拍打原料.
8、剞刀法 剞刀法是用不同的刀法或用同一种刀法多次交叉使用于同一原料上,使原料呈现出特殊的形状。剞刀法有直刀剞、直刀推剞、斜刀推剞、斜刀拉剞。
9、削刀法 削刀法主要适用于带皮的蔬菜,如削萝卜、莴笋等。削时左手持原料,右手执刀,用反刀削原料。
10、旋刀法 旋刀法和削刀法有些相似,削刀法削下的皮较碎,而旋下的皮则是长条形。
11、刮刀法 刮刀法也称刮法,刮刀法分顺刮和倒刮两种,如刮鱼鳞、刮皮毛等,两法可交替使用。
12、挖刀法 挖刀法又称剜刀法,是用刀把原料挖空以便酿(瓤)进各种馅心,如挖苹果,挖梨等。
13、剔刀法 剔刀法又称剔料法,适用于带骨的整料。如剔鸡、剔羊、剔鱼等。
14、砸和捶砸 又称敲,有些地区又称捶,多用于双刀砸 砸就是用刀背将原料砸成泥茸,去其筋络,再用刀轻轻地斩,使原料更为细腻。泥茸加工一般分三步,先砸料,再剁料,最后斩成。
捶 捶的方法是先将原料切成片、丁拌上千淀粉后,用面棍或捶棍将其捶成薄片。
15、撬法(拨法) 主要用于撬脆性原料,如竹笋等。
撬法是左手拿原料,右手持刀,用刀跟嵌入原料中,用力向外撬。
三、刀口
刀口是烹饪原料经过刀工处理后的形态及其标准。经过刀工处理的原料通常呈现的形态有块、片、丝、条、段、米、粒、末、泥茸、球丸、丁、花刀及自然形态等刀口。
丝形
丝的种类常见的有四种:头粗丝、二粗丝、细丝、棉丝。广东的丝比北方的丝要粗一些。
头粗丝:长5至10厘米,粗0.4厘米,鱼丝加工适用此丝。
二粗丝:长5至10厘米,粗0.3厘米,又称帘子棍,适用于猪里脊、牛里脊等。
细 丝:长5至10厘米,粗0.2厘米,俗称火柴棍,适用于鸡丝。
棉 丝:适用于豆腐干、火腿、姜丝的加工。
返回列表